21日,文化名人範曾在主持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研討會”時,號召與會者限韻作詩為賀。一石激起千層浪,範曾興緻所及之舉被若干“職業拍磚者”解讀為了“諂媚”“投機”。一番扭曲抹黑,全然將文藝界對此次座談會的欣喜之情變了味。
  當“職業拍磚者”忙著四處搜集“黑材料”,惡意攻擊那些敢於在輿論場尤其是網絡空間傳播正能量的人之前,他們需要好好惡補一下中國傳統文化。不要把文化大家的雅緻之舉與庸俗的諂媚混為一談。此次範曾與諸位學者接力作詩、直抒胸臆地慶祝文藝座談會,古已有之,名叫“曲水流觴”。
  古代有王羲之感念群賢畢至,一氣呵成千古名篇《蘭亭序》;張擇端感慨太平盛世,繪製傳世畫作《清明上河圖》。作為親歷此次文藝座談,大受鼓舞的大家,範曾作詩慶賀實屬再正常不過的情感表達。
  範曾用中華文化傳統的方式表達對當前文藝事業發展前景的信心與期待,一方面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一貫重視,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鼓舞廣大文藝工作者再接再厲,將此次座談會的精神貫徹於行的積極作用。或者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亦或者是某些人陰暗心理的慣性使然,互聯網上有了些對範曾的攻擊、污衊之聲。這些聲音雖然不算大,但相當刺耳,如果不及時加以辯駁,不排除有混淆視聽、模糊黑白的可能。
  正所謂“世有雷同之譽而未必賢也,俗有歡嘩之毀而未必惡也”。範曾複雜而漫長的人生經歷,有起有伏也不乏爭議,正因如此便引得好事者借題發揮,詆毀其作詩言志的真實動機。然而,從歷史的長鏡頭看,只有將範曾個人經歷的複雜起伏和其近年來的言行體會擺在一起,才更能夠看清楚、想明白當前文藝界積極氣象和美好願景的歷史定位和時代意義。
  範曾幼年親歷了中國文化瀕臨滅頂之災的戰爭年代,成長於新中國文藝除舊佈新、開創新局的激情歲月。在文藝遭難的動亂時期,範曾曾因言獲罪被打為“右派”飽受批鬥;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曾潑墨鐘馗,以喻正氣伸張;更致力於國際文化交流,國內文化發展。客觀地說,縱觀範曾一生,確實有俯拾即是的成績,也不乏難辨真假的爭議。但是,正如每一條河流都不乏波折、每一座高山都不缺低谷,關於範曾個人爭議的存在,不僅說明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更說明其今天的認識難能可貴、值得深究。
  可以說,正是有著76年來對中國社會發展跌宕起伏的親身經歷,範曾才愈加感念當前文藝發展的彌足珍貴和來之不易;正是有著“否定之否定”,不斷去偽存真、“吹盡黃沙始見金”的認識歷程,範曾對文藝座談會的鼓呼和慶賀才不能小覷、不容扭曲。可以說,“早覺神州辭厄運,欣迎大塊著文章”的這首七律詩是範曾基於個人經歷、時代背景,發自肺腑的感人詩作。那些還在對此情此詩橫加指責、妄加揣測的人實際上是因對歷史的無知和對時代的鈍感。
  “測淺者不可以圖深,見小者不可以慮大”。一些人一看到為時代鼓呼滿懷正能量的人就聯想到“諂媚”“上位”;一聽到人們對國家對人民朴實真摯的心聲就污衊為“無知”“幼稚”。然而,徒有批評指責乃至污衊扭曲,沒有振奮人心掃除精神霧霾的鼓呼,何談未來和希望?沒有信心沒有浩然正氣,只有一味地詰難打擊,何談發展和進步?
  範曾今日以詩言志的舉動,已經不完全代表他自己的體悟,更體現了一個經歷中國半個多世紀滄桑變化的老人活生生髮自肺腑的認識與感悟。範曾的心路歷程值得每一個國人尤其是文藝工作者研究學習。從此次文藝座談會抑濁揚清、指明方向的時代背景看,範曾詩言志發自肺腑,也著實正當其時。我們也相信,在範曾作詩言志的鼓舞下,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也會和他一道“妙筆丹青輪斫手,揮鞭電掣向康莊”。(來源:光明網 億博)
(原標題:範曾詩言志發自肺腑、正當其時)
編輯:SN1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buy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